近日,学校医学人文教育重要场所——解剖楼的“馨香园”、“感念堂”已全部建设完工,宣传片也已拍摄完成,正式投入到医学人文教育教学中,并在4月2日举行了“致敬我们的无语老师”活动。
据了解,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,并始终是医学教育的最重要基础课程,但由于世俗观念和一些制度建设的原因,用于医学教育的人体逐渐变得缺乏,直接影响了临床医生的培养质量。2010年开始,我校作为四川省红十字会授权的遗体捐献接收单位,开始接受自愿捐献的遗体,在成都市、绵竹市、安县、新都区等地市红十字会的努力下,近3年,接受了40余位自愿捐献者的遗体。
为让医学生感受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,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,培养学生的感恩和仁爱之心,同时也为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提供“寄托哀思”场所,并在社会上弘扬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,学校在解剖楼设计建设了“馨香园”、“感念堂”,并将之作为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。
“馨香园”占地近300平米,院内地面镶嵌着一副9米多长的铜带浮雕,连接着左右花台,寓意为生命从开始到结束,浮雕上是人体心电图的波动曲线,通过人体解剖图和细胞结构艺术,展现了医学与生命科技的关系,揭示了生命科学的状态以及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。生命尽头竖立着一块“无字纪念碑”,碑底用中、英文写着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的铭文:“您是我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”。
“感念堂”内以白色基调为主,房间两侧墙壁上托举的鲜花,是对捐献志愿者和亲属的敬意;房屋顶部采用曲线造形展现了浩渺的银河与蔚蓝色的星空,象征着志愿捐献者无私奉献躯体用于医学教育,灵魂得以升华。
(王海川 龚显卿 贺阳春)